懷化市殘疾人聯合會 m.5zfl.com發布時間:2016-07-15 00:00信息來源:
劉三英,女,1965年10月出生,沅陵縣麻溪鋪鎮麻溪鋪社區老屋組村民,肢體殘疾人,我鎮黑山羊和湘西優質肉牛養殖示范帶頭人之一。在當地農村,只要提起她夫婦二人的多舛人命運,鄰近村民無不搖搖頭而紛紛寄予同情,但一提起其夫婦艱苦創業的歷史,村民們雙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,并交口稱贊。
命運多舛家境貧困
1989年初春,結婚兩年的劉三英在一次勞作中從不慎自高坎上摔下,因脊椎骨受傷引發并發癥,導致下肢雙腳行走不便,成為殘疾人。然而,“屋漏偏逢連夜雨”。1990年夏的一天,其居住地又因連綿大雨而引發地質災害,發生了山體滑坡。雨水帶著泥沙、石塊自高處沖下,沖垮其家院墻,填沒了所有財產,一家四口人賴以生存的唯一房產、一臺黑白電視機及日常用具全部毀于一旦。夫妻二人淋著雨,望著剛從災害中搶救出來的一雙年幼的兒女,望著坍塌的房屋廢墟,望著鎮民政送來的堆放在地上的500斤救濟糧和手中的200元慰問金及親友送來的二床被褥,欲哭無淚。但有著一股子不服輸精神的劉三英,沒有怨天,也沒有尤人,更不怨命運。沒有住的,她拖著病殘的身軀,與丈夫一起戰天斗地,用雙手自廢墟中掏出沒有損毀的木料,搭起了一座面積30平米的棚子用于棲身;沒有穿的,從廢墟中挖出被填沒的舊衣褲,漿漿洗洗的湊和著。一家四口就這樣艱難的過著貧困,卻又抱著希望的日子。夫妻倆在勤勞耕種,撫養子女的同時,又朝思幕想,商議著如何改變家庭的命運。
身殘志堅勇創業
然而,像她這樣如此貧困,舉步維艱苦的家庭要想命運又談何容易。靠種植發家致富吧,一家四口只有丈夫一人有約1畝的責任田,沒有山,也沒有地;靠做生意掙錢致富,夫妻二人幾乎身無一文。在幾經掙扎,反復思考后,劉三英想到了山羊養殖。于是在1992年春,劉三英叫丈夫揣著自已拖著病殘之軀在山上砍伐毛竹出售而得的500元購買了6只山羊,開始嘗試養殖。此后,夫妻二人一人早出晚歸,既承擔著照看年幼的兒女義務,又擔負著勞作的責任,一人則常年居住在山中,照料好不容易購得的,又寄托著全家希望的幾只山羊。由于缺乏技術以后的幾年,其家的山羊養殖狀況總是時好時壞,時虧時盈。就在她夫妻二人在尋找希望的困境中掙扎時,縣殘聯領導來了,鎮民政干部到了,畜牧站技術人員來了,社區支部的關懷也到了,為她送來了養殖和疾病預防技術和關懷。在各級各部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,劉三英的家庭雖然幾經挫折,但還是自困境中逐漸解脫出來,養羊收入雖沒有讓她掙下可觀的資產,但還是滿足了其家庭生活的需要,不僅讓她的兩個孩子完成了九年義務階段的學習任務,而且還如愿地修建了一棟三間的新房,一家人平平安安,健健康康度地過了十幾年。
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,家庭開支也逐漸增大。望著退耕還林后山中大片的鮮嫩牧草,劉三英心中又有了養殖肉牛的想法。經與丈夫商議后,東挪西借,籌資15萬元,于2013年購進8頭湘西優質肉牛的種牛,并從四川金塘引進了20只優質黑山羊,開始了湘西優質肉牛和黑山羊的混合養殖。羊圈狹小,劉三英拖著病殘之身,與丈夫一起,不分白天黑夜,砍伐山中粗大的薪材擴大的羊圈;沒有牛舍,夫妻二人又朝出晚歸,平地基、搭棚子、蓋茅草,用自己的雙手和瘦弱的雙肩,在山中搭起了一座長20米,寬16米的羊圈和四間長寬5米的牛舍。通過了幾年的摸索和縣殘聯舉辦的殘疾人就業培訓,劉三英掌握了一套完整的山羊和肉牛的養殖技術,為其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。截止目前,其山羊養殖從開始的6只規模發展到現在的存欄320余只,湘西優質肉牛自兩年前的8頭發展到16頭的規模,折合資產近40萬元以上,基本實現了家庭致富的目標。
做大做強去追夢
當我們來到其養殖場和她一起看著在綠草中穿梭吃草肥壯的牛羊時,問她是否滿足時,她靦腆的一笑說:“共產黨的政策越來越好了,我想趁著自己還年輕,還可以做點事,以自己的行動告訴鄉親們,貧困不可怕,不能單純的依靠政府救濟,必須依靠自己的雙手去做,去拼,生活才有希望。我打算借著黨和政府富民政策的東風,做大做強自己的養殖業,力爭在2020年前后,實現養殖存欄黑山羊1200余只,湘西優質肉牛200頭的目標。
也就在我們一行人的驚嘆和佩服中,劉三英自言自語的說道:“等、靠、要不成事,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,相信自己,努力了,就是沒有做到,心中也無愧。但通過努力,我做到了,并向世人證明了我行,盡管我是殘疾人。其中雖然苦點、累點,但值!”